Page 91 - 理化检验-化学分册2025年第三期
P. 91

3



                工作简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:10. 11973/lhjy-hx240365


                 不同加热方式测定铝及铝合金中氢的差异性初步探讨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 庸 ,姚佳人 ,鲍智超 ,刘 攀 ,王化明 ,于英杰                    1*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(1. 辽宁材料实验室,沈阳 110167;2. 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,上海 200437;

                 3.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, 沈阳 110043;4.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洛阳 471023;5. 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, 嘉峪关 735100)
                     摘 要:脉冲惰气熔融法(以下简称脉冲法)测定铝及铝合金存在“二次氢”现象,即再次加热测试
                  过的样品,仍旧有明显的氢释放,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石墨坩埚释放氢引起的干扰,俄罗斯学者则倾
                  向于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,氢不足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“二次氢”。针对上述不同观点,采用脉冲法
                  及热脱附法进行铝及铝合金中氢测试的初步对比,结果如下:热脱附法测试脉冲法分析后的样品,仍
                  旧有明显的氢释放,即“二次氢”现象,测试脉冲法参与定值的铝中氢标准物质GBW(E)020030[认定
                  值为(0. 19±0. 04) μg·g  −1 ]、GBW(E)020030a[认定值(0. 24±0. 06)          −1 ]、GBW(E)020031a[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μg·g
                  定值(0. 25±0. 05) μg·g  −1 ],结果分别为0. 38,0. 58,0. 71 μg · g  −1 ,前二者的释放峰值分别位于约
                  450,380 ℃处;采用脉冲法、热脱附法同时测定不同批次的AlSi样品中氢的含量,脉冲法所得结果分
                  别为0. 13,0. 16,0. 16 μg · g −1 ,热脱附法所得结果分别为0. 70,0. 53,0. 48 μg · g       −1 ,前二者的释放
                  峰值主要位于350,580 ℃处。上述结果表明,热脱附法测试结果普遍比脉冲法偏高。考虑到前者采
                  用石英管加热,未涉及石墨坩埚,且慢速升温,分析时间以小时计,初步认为加热时间过短时,氢不足
                  以完全释放而引起的“二次氢”的观点更有说服力。但鉴于国内普遍采用脉冲法测定铝合金中氢含量,
                  仍需更详细比对验证,以期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: 脉冲惰气熔融法;热脱附法;铝及铝合金;二次氢
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:O659. 2      文献标志码:A    文章编号:1001-4020(2025)03-0325-06

                  铝合金具有导热性高、成型性好等特点,已广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旧有明显的氢释放,认为高频法加热时间只有数分
              应用于汽车、飞机、航天、舰船等领域的轻量化关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钟,远不及真空法的40 min,加热时间过短,不足以
                   [1]
              部件 ,但氢易进入铝合金基体,与位错、晶界以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保证铝中氢完全释放,并建立了详细的氢释放理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]
              二次颗粒等反应,导致机械性能降低 ,因此需严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模型。
              监控氢含量。目前,国内主要采用脉冲惰气熔融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针对上述不同观点,本工作采用脉冲法以及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]
             (以下简称脉冲法)测定铝及铝合金中氢的含量 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脱附法进行初步比对。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 [2,7-11] 采用石英管
              但是测试过程中却存在“二次氢”现象,即再次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热,不涉及石墨坩埚,慢速升温加热样品,加热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]
              分析过的样品时仍旧有明显数量氢释放 。国内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间长达数小时,可兼顾上述不同观点的核心要素,
              助高频感应加热惰气熔融(以下简称高频法)分析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时该方法可提供不同温度下氢的释放信息,借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5]
              冲法加热过的样品 ,氢分析结果几乎归零,高频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微观测试手段,可对氢的存在位置进行判断,从而
              未涉及脉冲法使用的石墨坩埚,因此认定“二次氢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针对性地改善工艺           [2,10-12] 。本工作汇总了国内及
              是石墨坩埚释放氢引起的干扰,不影响实际测试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俄罗斯测试文献的相关数据              [4-6] ,对两种不同观点进
              果;而文献[6]报道俄罗斯学者则借助真空感应加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了详细探讨;采用脉冲法对AlSi样品进行分析,
              法(以下简称真空法)分析高频法测试过的样品,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采用热脱附法对脉冲法测试过的样品以及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冲法参与定值的铝中氢标准物质GBW(E)020030、
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:2024-05-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W(E)020030a、GBW(E)020031a进行测试,并根
 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:张庸,工程师,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化学分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据测试数据对上述相关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,鉴
                 * 通信作者: 于英杰,工程师,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化学分析,
              yjyu@lam.ln.c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文献[6]的观点颠覆了 “氢极易解吸、扩散以及逸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  325   •
   86   87   88   89   90   91   92   93   94   95   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