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3 - 理化检验-化学分册2025年第三期
P. 93

张 庸,等:不同加热方式测定铝及铝合金中氢的差异性初步探讨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品残留氢计算结果为0. 14 n · cm ·(100 g) ,与二                显著高于8号样品中二次氢测定值,可能是脉冲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1
              次氢测试值0. 166 n · cm ·(100 g) 相符;该理论                相对高频法加热效率更高所致,仍需进一步验证;同
              同时指出氢的扩散速率正比于初始浓度水平,二次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,7号样品的测试结果低于9号样品高频法与真空
              析氢扩散速率显著降低,且一次分析过的样品经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的测试结果之和,尚无法给出合理解释,仍需更多
              热及冷却过程会重新结晶,扩散通道变窄,两因素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牌号样品的验证。
              加导致高频法二次分析结果明显偏低,8号样品中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2 本试验测试数据及分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1
              次氢的理论计算结果约为0. 045 n · cm ·(100 g) ,                    试验采用脉冲法以及热脱附法进行初步验证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1
              与实测结果 0. 03 n · cm ·(100 g) 吻合。上述理                析,测试样品包括标准物质以及AlSi样品,数据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论可以解释1~5号样品二次加热仍旧有氢释放的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见表2。其中,“*”表示样品为脉冲法测试后的球状
              象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1~5号样品中二次氢测定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样品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2 本试验测试数据汇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b. 2 Summary of testing data in this experimen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次加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次加热
                序号       样品编号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试方法        一次氢测定值w/(μg·g   −1 )     测试方法        二次氢测定值w/(μg·g   −1 )
                 1     GBW(E)020030 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0. 38
                 2     GBW(E)020030a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0. 58
                 3     GBW(E)020031a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0. 7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*
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21             脉冲法                 0. 13     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 1. 1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21       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0. 7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22             脉冲法                 0. 16
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22 #     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0. 53
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23 #           脉冲法                 0. 16
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23 #     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 0. 48
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空白             热脱附法               <0. 001
                  由表 2 可知:热脱附法测试结果相较脉冲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法空白测试值不大于0. 001 μg · g          −1 ,且采用慢速
              明显偏高,1~3 号标准物质采用热脱附法所得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升温,分析时间甚至长于真空法 ,因此“二次氢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]
              定值约为认定值的 2 倍,而对于 4~9 号样品,两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倾向于源自样品本身,从而说明文献[6]报道的加
              方法所得测定结果则有 3倍以上的差距;对于 4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时间过短不足以使氢完全释放的观点似乎更符合
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(21 )样品,先采用脉冲法测试,得到的脉冲熔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际。文献[8]采用热脱附法测定2024型铝合金时
              后的球状样品再采用热脱附法测试,发现仍旧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现,加热温度达600 ℃后,氢并未迅速降低,认为
              明显的氢释放。查询标准物质证书,1号标准物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铝中氢并非快速解吸、扩散,甚至加热样品至熔融态
              GBW(E)020030未给出溯源依据,2号及3号标准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,并未显著加速氢的提取             [13] ,上述现象均可支撑文
              质GBW(E)020030a、GBW(E)020031a的定值可溯源                献[6]的相关观点。4号(21 )样品的二次氢测定值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至俄罗斯标准物质1541 FCO7804—2000,其以真空                    显著偏高,可能是因为涉及运输,再次测试不及时,
              法为基准进行测试(执行标准FCOT21132. 1-98)。                    导致样品氧化污染,从而结果偏高,但仍需进一步
              文献[13]报道的理论模型显示铝合金中的易扩散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验证。
              含量与合金成分相关,2号及3号标准物质成分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鉴于文献[6]观点颠覆了 “氢极易解吸、扩散及逸
              对应为Al-Zn-Mg-Cu、Al-Zn-Mg-Fe-Ni,两者所含易               出”的传统观点,对铝合金的捕集点及活化能、扩散
              扩散氢与自身总氢含量的比例不同,热脱附法测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数等进行了简要汇总。文献[14]研究表明, 铝合金
              总氢结果相对脉冲法(主要是易扩散氢)的偏差倍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氢的捕集点主要包括空位、晶界、极孔以及二次颗
              有差异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粒等,活化能主要为0. 21~0. 36 eV,0. 23~0. 27 eV,
                  前文提及,热脱附法采用石英管加热,未涉及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. 67~0. 71 eV,0. 8 eV,同时极孔中氢的比例约为
              墨坩埚,文献[5]观点似乎难以解释上述现象;热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%,与文献[6]得出的铝中氢活化能主要位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  327   •
   88   89   90   91   92   93   94   95   96   97   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