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4 - 理化检验-化学分册2025年第三期
P. 94

张 庸,等:不同加热方式测定铝及铝合金中氢的差异性初步探讨


              0. 3~1. 0 eV,不易扩散氢约占 50%的结论基本一                    用热脱附法进行了空白测试(见表 2),结果小于
              致,但并未完全公开高结合能氢释放时间的计算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. 001 μg · g (样品量按1 g计),满足0. 0X μg · g     −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1
              程。铝合金中氢的扩散系数相对于钢中的明显偏低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级别测试需求,检出能力初步得到认可。同时,热脱
              文献[15]的热脱附法测试结果显示,在马氏体钢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法除了可提供氢总量外,还可提供不同温度下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添加少量铝,氢的扩散系数由1. 52×10               −11  m ·s  −1  放的氢分量;改变升温速率,可得到不同的释放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降低至 5. 3×10    − 12  m ·s  − 1 ;文 献 [2] 研究表明,     形;依据Kissinger方法可计算出相应的氢结合能,再
              6061-T6铝合金中氢在200 ℃时的扩散系数也仅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合微观测试手段,可对氢的位置进行确认                     [2,10-12]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10  −14  m ·s  −1 。同时,铝合金和碳反应性差,脉冲法               例如,文献[2]对7系铝合金慢速加热, 氢释放温度主
              测试后,样品呈圆球状,而钢分析后为渗碳体,且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集中于209,311,411 ℃,相应的氢结合能为22. 7,
              合金称样量一般为1~4 g,显著高于钢铁样品,导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. 1,131. 7 kJ · mol  − 1 ,分别对应空位、位错以及
              氢的扩散路径、时间相对更长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显微极孔。本试验得出的典型谱图如图 1 所示:
              2. 3 热脱附法应用的初步探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W(E)020030、GBW(E)020030a热脱附释放曲线
                  热脱附法已于日本获得广泛应用,包括钢                   [16-18] 、  峰为单一释放型,释放温度分别约为 450,380  ℃;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高温合金     [19-20] 、镍及镍合金  [21-23] 、铝及铝合金  [2,10-12] 、  21 、22 样品除350 ℃处有主峰外,于580 ℃左右仍

              钛合金    [24-25] 以及高熵合金    [26-27]  等,热导检测器所        有0. 10 μg · g  −1  的氢释放,后续将继续改变升温速
              得氢的检出限可低至 0. 005 μg · g        − 1[28] 。本试验采      率,计算结合能,同时借助微观手段,判定氢的位置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GBW(E)020030、GBW(E)020030a 标准物质和 21 、22 样品的热脱附释放曲线
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1 Thermal desorption release curves of GBW(E)020030, GBW(E)020030a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21 , 22  sample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
                  本工作采用脉冲法及热脱附法对铝及铝合金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员应该关注国外同行的相关工作,如氢分析释放
              的“二次氢”现象进行验证,结果表明,对脉冲法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模型、热脱附法等相关工作,探讨其优劣势以及
              试后的样品进行热脱附法加热,仍旧有明显氢释放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否可以应用于国内氢分析的监控。
              对同一样品进行氢测试,脉冲法的测试结果显著低
              于热脱附法的,相对而言,文献[6]的加热时间过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:
              不足以保证氢完全释放的观点似乎更有说服力。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   柳洋. 铝中氢行为的计算机模拟研究[D]. 上海:上海交
              于国内目前普遍采用脉冲法测试铝中氢含量,且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大学,2012.
              前的试验现象仍有待验证之处,建议成立专门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IU  Y.  Computer  simulation  of  hydrogen  in
              组,详细验证不同方法的差异,例如,采取延长加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uminum[D]. Shanghai: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,
              时间、加热后样品不取出等措施对脉冲法进行分析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2.
              系统验证热脱附法的分析可靠性以及脉冲法分析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]   YAMABE J,AWANE T,MURAKAMI Y. Hydrogen
              的样品即刻进行热脱附法的分析效果等;国内相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pped  at  intermetallic  particles  in  aluminum  alloy
               •   328   •
   89   90   91   92   93   94   95   96   97   98   99